22年中印冲突真相:印度得到美国情报,1000印军伏击300解放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慧泓
编辑|S
目前印度是少数与我国还存在争议领土的国家。而印度几乎每年都要围绕争议领土挑衅中国,让很多中国人十分愤怒。
事实上,中印领土争议问题,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远超普通民众的想象。通过2022年12月初的一场摩擦,我们就能看出一丝中印冲突背后的真相:美国。
中印冲突
2022年12月9日,对我们而言更多是一个平常的周五。但对于守护我国中印边界的西部军区而言,注定是一个“意难平”的日子。
一方面,2年前一位年仅19岁,来自福建宁德的男孩,用自己薄弱的身躯死死护住受伤被困的团长祁发宝,将宝贵的生命献给热爱的祖国。
他叫陈祥榕,2022年12月9日,正是其21岁生忌当日。
另一方面,2年后的这天,千余名印军预先设伏围攻西部战区300余位边防战士。
在挑起两国边境摩擦之余,印军也令我国吃到两国边界冲突中第一次“失败”。
此次事件在中印两国媒体中传播极少,似乎中印双方都不愿因过多提及此事。
通过西方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流传出的视频录像,人们才逐渐弄清此事发生的经过。
2022年12月9日,西部战区一支300人左右的队伍前往藏南东章地区,对中印边境进行例行巡逻。
我国边境巡逻部队
东章所在的达旺地区,在中印争议领土中具有格外的意义。
这里不光是整个藏南较为繁荣的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和印度最大佛教寺院的所在地,政治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鉴于中印两国领土争议问题的复杂,自2006年以来中印军队都是沿着实际控制线,即所谓的LAC线进行边境巡逻。
对西部战区的将士而言,对东章地区的巡视不过一次日常任务。但12月9日那天,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在当天的巡逻中,西部战区战士发现有大概50名印军士兵非法越过实际控制线 ,占据战略制高点,对我国领土构成侵占。
印度巡逻兵
出于天职,我军战士奉命对印军进行驱离。
基于中印双方长期以来“不主动开第一枪,尽量冷兵器接触”的规则,驱离过程中我军将士不可避免地与印军发生肢体冲突,两边相互推搡对峙。
正当两军士兵陷入“近身肉搏”时,突然从附近杀出多支印军伏兵。 他们人数在1千人以上,手持电棍、狼牙棒等武器,将300余位我军边防战士层层围住。
虽然西部战区的将士迅速结阵,以密集的队形抵挡住了印军的围攻。但在数量上,我军毕竟处于3:1的绝对劣势。
这种人数上的劣势在冷兵器的对抗中表现尤为明显。
最终经过不到一天多的“混战”,我军因人数不敌,被迫后撤。 最终这场边境冲突在48小时内迅速结束。
中印边境冷兵器对峙
综合印度、西方等媒体的报道,整场边境摩擦中印军至少有35多人受伤,其中7人骨折伤势较重。
虽然没有确实的新闻报道,但各方普遍认为我方伤员多余印军。
之所以说此战对印军“意义重大”,是因为这是印军在与我边防军数十年的对峙冲突中,第一次“取得上风” ,是一场“堪称伟大的胜利”。
但印度媒体却并没有大肆向民众宣传军队的胜利。如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等媒体仅仅将其刊登在报纸一角,便再无人提起。
众所周知,印度百姓素以民族主义情感充沛,对国家形象极度敏感著称。
每每国家“稍有建树”,在广大印度网友口中都是自己要“赶中超美”的大事。
可为何这次印度人对自己的“胜利”如此冷淡?兴许从印度政府的表态中我们能发现一系线索。
根据彭博社、英国BCC、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采访,印度政府承认2022年12月初的边境冲突确有其事。
时任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等官员的口中,他们如此描述整起事件。
在12月9日,我军巡逻的战士接近了印度的“实际控制线”,这严重威胁到印度的领土安全,印军对我军采取“强硬而坚决的行动”。
所以依据印军的说法,当时我军边防战士并没有“越界”,他们只是靠近了印方的“实际控制线”。在事件发生时,所有边防战士都是站在中方实控线之内。
中印边防战士对峙时的装备
但在印军看来,“你敢靠近实控线,下一步就是越过实控线。所以我要阻止你,宁可越界也要阻止你。” 就这样,再度挑起中印两国边界的争端。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冲突的发生只是因为“印度人想的太多”,是一场不可理喻的“误会”。但接下来美国媒体的报道,则将彻底揭开事情背后的真相。
根据美国媒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揭秘,印军得以在2022年12月初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取得上风”,在其背后美国“居功至伟”。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印关系越走越近。
拜登在2020年上台后,继续拉拢印度遏制我国的意图更为明显,两国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2020年美印双方签署所谓《BECA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美方将同印军分享实时的战术战略情报。这意味着在情报领域,美国可能会帮助印度共同对付我国。
根据美媒披露,在12月初的边境摩擦发生前,美军第一次向印军提供解放军阵地的方位和部队转移的卫星图片等实时信息。
根据美军提供的信息,印军参谋部提前掌握我军在东章地区巡逻的规律,进而在此处提前设伏。
最终以50人的先锋队为饵,以千人之众包围300多位我军西部军区战士。
美军希望以此次边境冲突的“胜利”为“见面礼”,促使印军深化两军合作,进一步对美军情报系统敞开大门。
美印联合军演
至此,事情经过已然十分清楚。
整起2022年12月的中印冲突,是美印双方情报合作的“试验场”。 依靠美军先进的情搜能力,印军布局设局,在东章一带埋伏我军。
所谓“想得太多”,不过是面对政府质询时“偏激但政治正确”的挡箭牌而已。
事后,我军西部战区对事件的表态则更加客观。
发言人龙绍华在例行发布会上将2022年12月初的中印冲突定义为“遭到印军非法越线拦阻”, 这是更加接近事实真相的。
暗流涌动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后,印军对此事的态度是“两军脱离接触。双方指挥官在当年12月11日举行会议,稳定边境局势。”
而印度政府的态度则要更加积极一些。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获知消息后,立即与我国外事部门取得联系。
他希望中印双方可以联手,控制此事的不利影响,稳定中印边境的安定。
作为最喜欢煽动民族情绪敌华、仇华的国家,印度如此主动求和出乎所有人的意外,这背后有莫迪政府不少考量。
一方面,以莫迪和苏杰生为首的印度精英十分了解中印两军的实力差距,不希望彻底激怒人民解放军,令两国陷入战争。
片面向中方挑衅,不仅占不到便宜,还极可能输掉战争,丧失对中印争议地区的控制权。
加勒万河谷对峙
仅以2017年洞朗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来看,冲突发生后中印两国在边境增兵,两军隔着实际控制线僵持对峙。
此时我军训练有素,已初步完成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优势就充分展现。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我军凭借着优秀的后勤系统和高科技技术,在冲突事件和对峙僵持中更加从容。
如我军可以利用无人机对边境进行侦查,甚至投放后勤物资。
同时还可以用高科技模块化的野战帐篷,在高寒高海拔的对峙区长期驻防。而此时印军只能缩在“窝棚”里瑟瑟发动,抱团取暖。
两军综合后勤实力的差距在伤员救护上更为明显。
加勒万河谷事件中,印军人数占优且有先发优势,但士兵死亡人数是我军5倍。这都是因为印军士兵受伤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在高原上“活活”冻死,病死 。
中印边境对峙环境恶劣
所谓炒作中印摩擦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用民族主义情感来转移国内尖锐的政治矛盾。如果当真开启战端,印度人是没有那个胆子的。
另一方面,此事背后牵扯印度军队与政府的争斗,还有中美印三方的政治博弈,印度并不想成为似乌克兰这种被美国操纵刻意削弱我国的“炮灰”。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冲突事件极有可能是印度军方“私自行动”,意在调动中印争执,令莫迪政府没有精力完成对军队的整顿 。
长期以来,印度海、陆、空三军各自为战,缺乏协调,新德里当局无法取得对印军完全的指挥权是印度无法解决的难题。
拉瓦特
莫迪在2014年上台后,曾在2019年以新成立国防参谋长“节制三军”,完成对军队指挥体系的改组。
岂料此举严重威胁军队利益集团的利益,招致印军激进势力的报复。
莫迪心腹,时任国防参谋长的拉瓦特在2021年12月8日因为军机事故身亡,莫迪的改组军队之路一度停滞。可见印度政治势力间内斗之激烈。
所以印军私下与美军联手,刻意制造中印摩擦,给总理莫迪“添堵”并非没有可能。
这就解释印度军队与政府对冲突事件态度的矛盾和暧昧 。
除却这些因素外,印度军队和政府对与美军合作,乃至于深度捆绑仍存疑虑。印度人并不甘心成为中美竞争中的“炮灰”。
印度外长苏杰生
如2022中印冲突发生后,印度官员坦承,虽然他们通过此事件发现与美军合作的种种好处,但在许多议题上始终与美国“保持距离”。
如在购买美国军备,保持与俄罗斯经济、军事合作等问题上,新德里始终与华盛顿“若即若离”。
说到底,印度终究是一个“不结盟国家”。 他们可以借美印合作,对中印边境问题敲边鼓,打秋风,但绝不想因为其他国家陷入战争泥潭。
而作为冲突的另一方,我国对2022中印冲突的态度同样值得思考。
韬光养晦
近年来,我国民众对中印边界冲突印象最深的事件就是2020年发生的加勒万河谷事件。
媒体对该事件大力宣传,除却中印边境战争后极少有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冲突这个原因外,还在于其发生的时间。
拜登与莫迪
当时美印越走越近,美国意在开辟对华威胁的“第二战场”。
加勒万河谷事件的发生,既让我方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又能借助国内汹涌的民意,配合一系列军事行动,“敲打”印度。
事实上,中印两军在争议领土上的较量多年来就没有停止过 。
引述印度官员的话来说就是,自2006年以来,中印两国边境的对峙冲突就没停过。
仅以过去三年为例,2020年6月中印士兵在拉达克北部地区发生冲突。
2021年1月,在锡金地区,数名中印士兵在对峙中受伤。
2022年9月中印两国军队在拉达克东部的戈格拉温泉地区发生摩擦。
可见最近十余年来,中印军队边境摩擦与斗争之激烈 。
这背后,有多少战士为国家与亲人的安危流汗流血。但为什么我们并不宣传这些消息?因为时候没到,中印争端未入决胜之局。
说到底,中印矛盾终究是我国次要矛盾。
它会随着我国势力虚弱而愈演愈烈,也会因为中华强盛偃旗息鼓。 所以解决中印边境问题,靠的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三分钟热血”,更多还是要靠经济和国力。
说到底,外交事务看的是谁的拳头大,谁的共同利益多,谁的策略好,而不是哪边民众跳得高,叫得凶。
所以我们才会对多年来涉外边境摩擦“冷处理”,低调承认,不否认,不宣传。
1987中印边界冲突始末:印度为何在最后一分钟撤销攻击令?
在大众印象中,中国一直都是和平安稳的象征。可事实上,自1949年建国起,中国面临的大小冲突就持续不断。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被迫涉足了很多战役。
在我国众多冲突对象中,印度无疑是最特别的存在。尽管两国间并未屡次发生规模浩荡的大型战役,但双方的军事冲突却持续了60年之久。
今天,就带你了解中印两国的边境冲突。
2021年初,网络上曝光了一段宝莱坞电影《加勒万河谷大捷》的拍摄花絮。从中可以清晰看出,我国解放军战士被扭曲为以多欺少、暴力野蛮的坏人,而印军却被美化成赤手空拳也能生擒敌军的英勇战士。
这部与包子雷、手撕鬼子有的一拼的印度“抗中神剧”,描绘的正是2020年6月,中印两国于加勒万河谷区域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此事件,是印军单方面跨越边境,突袭我军士兵所挑起的。然而,在遭到我国边防战士的强烈反击后,彻底败退的印度非但没吸取教训,反而扭曲事实拍起电影。
这种迷惑操作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确令人无法理解。可放到印度身上,就显得不那么意外了。
早在1962年,印度尼赫鲁政府就下达“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大举出兵侵犯我国。由此,我国解放军展开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此次战斗在持续5个月后,最终以中方伤亡1419人、印方伤亡5430人,中国大获全胜告终。至此起,印度就踏上了不断挑衅、侵扰我国,屡战屡败的不归路。
印度之所以会数十年如一日的针对中国,主要原因与“麦克马洪线”有关,这是一条虚构伪造的中印边境线。1913-1914年举办的西拉姆会议中,作为印度殖民者的英国,为谋求更大利益,私自将包括门隅、察隅在内的、原属西藏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土,划入英属印度版图。
尽管麦克马洪线从未得到我国认可,但野心勃勃的印度,却一直叫嚣着部分西藏区域属于印度,还为此频频侵犯我国边境。例如之前提到的加勒万河谷冲突、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中印无数次争端中的两起流血事件。
在中印两国数不清的对峙冲突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
时间回到1986年2月,印度陆军参谋长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突然组织了一场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此次演习的核心内容为:如何以最快速度,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部署至与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
据了解,棋盘行动中,印度共出动陆军10个师的兵力及数个空军中队。按照印度一个常备师兵力平均为1.5万人计算,印度显然就是出动了15万大军朝中印边境进发。
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印两国势必将再次爆发流血冲突。就连我国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计划实施第二次自卫反击作战。然而,桑搭吉上将曾两次下令发起全面进攻,却又都在最后一分钟撤销了攻击令。
频频挑衅、死不悔改的印度,为何会在1986年那次冲突中,突然收手呢?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出于畏惧。在中印两国大大小小的冲突中,虽然印度一直承担挑事方的角色,但最终获胜的却一直是中国。长此以往,基本就形成了一个定律,那就是:印度挑起的事端越大、派遣的兵力越多,印度的伤亡和损失就越惨重。
1962年的大型对战中,印军共派遣了约2.2万兵力,最终死伤高达四分之一。而1986年,印度计划投入的兵力则高达15万有余。一旦真的与中国解放军发生大型武装冲突,印度的损失显然会很严重。这就促使印度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当时的印度领导人,一直致力于化解中印冲突。印度之所以会数十年如一日的侵扰我国,很大程度上与前总统尼赫鲁有关。作为一个自负心爆棚的野心家,尼赫鲁一直坚信“麦克马洪线”,并且仗着美国、俄罗斯的军事援助,一心试图将其变为现实。正因如此,两国才经常围绕边境问题展开斗争。
不过,1986年时,尼赫鲁早已去世。时任印度总理的人,是尼赫鲁的外孙拉吉夫·甘地。相较于祖父和母亲的铁血手腕,拉吉夫的性格和政治理念明显要柔和许多。
为了阻止血腥战争的发生,拉吉夫一直在印度国内宣扬“反战”思想。对于普通民众,拉吉夫晓之以情,将中印边境冲突归咎于西方大国的阴谋。对于桑搭吉上将等鹰派分子(态度强硬,积极采用军事手段),拉吉夫动之以理,试图让他们清楚了解“与中国开战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实。与此同时,拉吉夫也在积极与中方沟通。
经过长期的协调对话,印度最终决定撤军,平息了这场还未爆发的严重争端。而且,1988年12月,拉吉夫还亲自访问了中国,中印僵持数十年的关系终于迎来缓和。
当然,从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就能充分看出,印度对于麦克马洪线的野心,从未真正消失。此后,如果又一名鹰派人士执掌大权,那么印度很可能会再次向我国挑起严重争端。
相关问答
朋友们,这次中印对峙你怎么看?
短期之内,两国不会爆发战争。因为中国不是巴基斯坦,也不是尼泊尔。双方边境增兵也是你来我往的例行公事,小的摩擦会有,但不会真的发生火力冲突,为什么这样说...
如何看印度正在往边境增兵?
距离6月15日的中印边境冲突已经过去了8天,尽管时间逐渐推移,但印度方面似乎并没有“小事化了”的觉悟,而是向中印边境继续增兵,试图“找场子”。自6月20日以...
安倍说新冠病毒从中国传至全球,要负责好,美日合作。什么意思?
首先要说的是,安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是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到了世界。但是,随着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很...
2021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有哪些?
截止2021年09月26日,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96,934,179人,其中中国以1,411,780,000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1,354,051,854...
怎么看待印巴冲突后,印度向俄罗斯购买更多的先进武器呢?
为此印度总理莫迪公开向俄方表示感谢。但这个军购合同,就是没有印巴冲突,也会发生,突击步枪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印度那样的大国,是军队的必备装备。最近印俄...
《乡村爱情》「谢大脚」于月仙发生车祸去世,你对她有哪些印象?
首先提问者已经在提问里面说出了大多数人对于于月仙的一个固有印象就是《乡村爱情》系列里面的谢大脚吧。但是于月仙在演这种十分接地气的乡村妇女形象之前其实...
今天三路股指均收阳线,明天11月三日星期二还可以继续上涨吗?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公布GWY办公厅日前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
2020年6月18号到现在有多少天?
从2020年6月18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约106天左右。具体来说,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和变化。就在这段时间内,全世界都在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和治疗...
印度什么车?
塔塔汽车公司。印度生产什么牌子的车印度汽车品牌主要有塔塔汽车公司、马恒达汽车公司(Mahindra)、马鲁蒂汽车公司(Maruti),这三个品牌是印度目前非常出名的...
2021印度人口比中国人口多多少?
2021印度人口比中国人口少了约1.19亿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